2025 Power Battery Recycling,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Industry Exhibition
2025-07.29
上海国家会展中心[虹桥]
标准化包膜提升拆解效率
包膜设备通过自动化技术(如高精度贴膜、快速换料)实现电池模组表面绝缘膜的标准化覆盖。这种工艺不仅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污染(如汗液接触电芯),还通过统一膜料尺寸和接口设计,为后续回收拆解提供便利。例如,深圳市迪尔泰设备的专利技术中,拉膜机构与包膜机构的协同作业可精准贴合膜料,避免因膜层错位导致的拆解困难。标准化包膜使得回收机器人能快速识别并剥离膜层,提升拆解效率。
材料选择与可回收性优化
包膜设备采用易分离材料(如低粘度胶体、可降解膜料),降低回收时物理分离的难度。例如,小洋电源的专利中提到,通过配合机构对蓝膜与电池进行定位处理,实现包膜后膜料与电池表面的紧密贴合且无气泡,减少拆解时膜料残留对金属材料的污染,提升锂、钴等稀有金属的回收纯度。
逆向工艺协同拆解
回收企业可借鉴包膜设备的自动化技术(如拉膜机构、夹手组件)开发逆向拆解设备。例如,专利CN117262361A中提到的夹手模组设计,通过多向夹持与驱动控制,可反向应用于回收环节的膜料剥离,减少人工干预和短路风险。青岛汉光包装的自动化包膜设备(如缠绕机、码垛机)也为回收产线的物料转运提供技术参考。
数据化追踪支持全生命周期管理
包膜设备集成MES系统或扫码装置,记录电池生产参数(如膜料批次、贴膜时间),这些数据通过区块链传输至回收端,帮助精准评估电池剩余寿命,优化梯次利用或拆解优先级。例如,深圳市迪尔泰的包膜设备配备自动扫码装置,实现“一电池一档案”,为回收企业提供拆解方案的数据支撑。
技术标准统一与闭环构建
动力电池回收政策(如《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》)要求生产端与回收端协同设计。包膜设备的模块化理念(如可切换夹具的机器人)推动电池设计标准化,减少回收时因型号差异导致的拆解成本增加。例如,东莞企业通过智能产线兼容不同型号电池包膜,倒逼回收设备开发“一机多能”的拆解方案。
经济效益与环保双提升
包膜设备的节能技术(如热泵直膨系统)降低生产能耗,间接减少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;回收端通过高效拆解提升金属回收率(如铜箔分离纯度达95%),形成“生产-回收-再生”的资源闭环。据预测,2030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,包膜设备的技术迭代(如AI视觉检测)将进一步提升再生材料的经济价值。
当前痛点
发展方向
包膜设备作为电池生产的关键环节,通过标准化工艺、材料创新及数据化追踪,为电池回收提供技术基础;而回收产业的规模化需求(如2030年千亿市场)又倒逼包膜设备向智能化、兼容性方向升级。两者在政策推动下形成“制造-再生”闭环,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绿色转型